-
“布盧姆日”來到南京
6月18日,“2022年南京布盧姆日活動”在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的支持下舉行,這是愛爾蘭重要節日“布盧姆日”的活動第一次登陸南京,延續了南京和都柏林同為世界文學之都的緣分。
-
后殖民語境下《半輪黃日》的成長書寫
作為后殖民成長小說,奇瑪曼達·阿迪契的 《半輪黃日》 實現了個人成長和國族建構的雙重使命。
ZUO JIA YIN XIANG
01吳爾夫:那個懸而未決的世界
吳爾夫的小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讓讀者忽略情節和人物的——按照吳爾夫的說法,那是“他們”的套路和手法。當時的評論家們,關注的是“意識流”,是文體實驗,是她那些可以用賦格、對位法等音樂名詞描述的文本結構。
02蕭伯納為什么要撒這種謊呢?
從某種(悲劇性的)意義上說,他的人生就是由不斷地陷入愛情而又失去愛情的一連串事件構成的。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對于愛情極為重視,正如他的自白:“愛情之于我始終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說是我唯一的大事”。
03狄更斯的文學成就
很多著名藝術家生前窮苦潦倒、憤世嫉俗,直到死后才為世人理解和肯定,查爾斯·狄更斯卻不一樣,他是“時代的寵兒”:在世時其作品就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歐洲大陸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引發巨大反響;文學評論家、學者和讀者對狄更斯的喜愛與贊美,從他的青春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20世紀初,他的小說作為第一批優秀世界文學作品被譯介到中國。
04杰克·凱魯亞克:燃燒的時代
燃燒,然后死去,這是凱魯亞克的一生。他在《在路上》中寫道:“我一生都喜歡跟在令我感興趣的人身后,那些有點瘋狂的人,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表達,瘋狂地渴望被救贖,同時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們不停地燃燒,燃燒,就像驚人的能連射迸發的黃色煙火筒,如蜘蛛穿過星際,在天空中央你會看見藍色的中心光點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驚呼?!?
像佩雷克這樣的文學“玩火者”
佩雷克是破壞力極強的作家,就像孩子的創造性,往往源于破壞欲。破壞是動手能力,是實踐,也是生命能量的消耗?!锻ピ荷钐帯钒言疽痪湓捘苷f清的故事要素,活生生寫成一本小說,依賴的正是過剩精力。
來源:文藝報|俞耕耘2022/6/22
一個書癡,為什么舍得拿書蓋房子?
“在那做夢人的夢中,被夢見的人醒了?!辈柡账乖凇短摌嫾分腥绱藢懙?。某種程度上,《紙房子》可以算作“元小說”,或者更準確點講,是一部有著“元意識”的小說。故事的發展、推進,是以康拉德的《陰影線》這本書做驅動中樞的。
來源:大益文學(微信公眾號)|李二板 2022/6/5
古爾納《贊賞沉默》:多重敘事策略與主題意蘊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的第五部小說《贊賞沉默》講述了一位桑給巴爾難民在英國流亡20年后得以返鄉但隨即又回到英國的故事。作品將故事情節置于20世紀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桑給巴爾與英國之間不斷切換、相互交織的敘事時空中,借助雙重敘事、嵌套敘事、沉默等多重敘事策略,在言說與沉默之間以及作為受述者的人物與讀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并借此表達了對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批判、對后殖民社會黑暗面的抨擊、對移民生存困境和身份焦慮的同情與反思等豐富的主題意蘊。
來源:外國文學研究(微信公眾號)|張峰 2022/5/26
費蘭特的態度:埋頭寫作不問前途
我們都知道錢鐘書的那個譬喻: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很好,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雞?可一旦接觸了費蘭特那些充滿激情、富有魅力的文字之后,我們難免會思忖:這么激動人心的作品,是怎么創作出來的???尤其是正在探索的寫作者,對于費蘭特的創作和工作狀態一定很好奇。關于這點,她在訪談錄《碎片》中談了很多,最近出版的《偶然的創造》,文字短小精悍,又從另外一個角度,用另一種語氣回答了這一問題。這本小書和之前的作品還有一個差別: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富有想象力的插圖,色彩優美而高雅,讓閱讀有了雙重享受。
來源:北京青年報|陳英2022/5/20
女性作家為什么擅長寫恐怖小說?
女性作家為什么擅長寫恐怖小說?也許是因為恐怖是一種越界的類型。它把讀者推到不舒服的地方,并迫使我們面對想要避免的事情。女性總是被告知該做什么、該成為誰,被教導要保持甜美、要養育孩子、要留在她們的位置上。寫故事可以成為一種反抗和奪回權力的形式。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寧天虹 張蕾2022/5/13
《論安慰》:有希望,安慰才有可能
2017年,烏得勒支合唱節,四支合唱團演唱全部150首《詩篇》,學者葉禮庭受邀在演出間歇做一場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關于正義的,但和觀眾在一起看唱詩班的演出,讓他發現了另一個主題,那就是“安慰”。接下來的幾年,他把“安慰”當作一個項目,2020年3月,COVID-19讓世界陷入巨大的困境,葉禮庭出版了他的書《論安慰》,講述了那些能給人帶來安慰的藝術作品,包括阿赫瑪托娃的詩、加繆的小說、馬勒的音樂和格列柯的畫作。
來源:北京青年報| 苗煒 2022/5/7
古爾納新作《來世》中的歷史書寫
在歷史的過程層面,古爾納注重其特殊和復雜性,用空間化的歷史去映照個體的身份困境和選擇的矛盾;在歷史的敘述層面,古爾納結合“大”“小”歷史并進的敘述方式,用戰爭的殘酷去反襯群體生存的力量;在歷史的認識層面,與歐洲中心主義話語的進步史觀不同,《來世》體現了一種循環的歷史觀。
來源:《外國文學動態研究》|余靜遠2022/4/24
《我親愛的伊內斯》:一個西班牙女人與智利的誕生
或許正因為此,羅貝托·波拉尼奧就稱伊莎貝爾·阿連德是“寫手”(escribidora),而不是“作家”(escritora)。伊莎貝爾·阿連德對波拉尼奧也沒有什么好的評價,她覺得這個人“從來不會說誰的好話”。有鑒于他們倆的緊張關系,我在我的書架上從不把這兩位智利作家的作品擺在一起。
來源:澎湃新聞 |張偉劼2022/4/12
《藝想》:閱讀,文藝地療愈
阿莉·史密斯的《藝想》融文學虛構和學術隨筆于一體,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口吻,講述愛人離世后,“我”久久沉湎于哀傷,無力自拔,最后憑借閱讀,慢慢走出悲傷孤獨的黑暗隧道,重見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歷程。
來源:文藝報|陳姝波 2022/4/6
女性的“歡喜”為何總被污名化?
通往“歡喜”的路途坦蕩又自然,女權主義激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清除傳統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縛、貶損和污名?!鞍l生在一個女人身上最糟糕的事情,恰恰就是迎合男性的思想,欣然且虛榮地將自己看作一個被追求的獵物,一樣被渴求的物件,一份需要保衛的財產?!?analogon)。
來源:中國作家網|劉鵬波 2022/3/29
科塔薩爾: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和幻想短篇小說
我有一項愛好,就是犯罪學。一旦有空閑時間,我就會讀很多犯罪學方面的書,因為我覺得這門科學打開了人類變幻莫測的心理世界,展現了心靈的深淵和溝壑,而我們無法通過其他途徑 認識這一點。
來源:文學報(微信公眾號)|科塔薩爾 2022/3/28
《柏青哥》:在日朝鮮人的家與恨
朝鮮半島的近現代史是悲情與厚重的??嚯y壓彎了這片土地,卻也將人間世相的風云變幻與善惡妍媸演繹到了極致。而在日朝鮮人的歷史,無疑被迫地承載與延續了這片土地的眼淚與怨恨。
揭秘《雪國》的誕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學者所撰寫的川端傳記中,這部作品一直被認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區采風后的產物。閃耀著光芒的白雪、層疊交錯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車,處處是令人驚艷的美景,足以成為川端康成筆下細膩而唯美的長句。
太空電影中的后人類主義視覺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這兩部太空電影不僅從去人類中心化的角度來重新反思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膽地棄用或反用了“縫合體系”所標識的古典敘事電影的成規慣例,創造出一種有別于人類中心主義的主體幻覺的后人類主義視覺。
《倚馬而息》:感受愛爾蘭文學魅力
7月17日,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圖書聯合歡喜首映APP在朵云書院·戲劇店舉辦《倚馬而息》讀書觀影會。策劃人彭倫和同濟大學教授湯惟杰在現場與觀眾分享了科林·巴雷特的小說原著與電影的改編。
《無罪之最》與懸疑小說家哈蘭·科本
《無罪之最》是西班牙導演奧里奧爾·保羅繼《看不見的客人》之后的懸疑新作,這部八集的迷你劇一經推出便收獲大量好評,成為今年5月榜單上的熱劇——優秀的懸疑敘事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原著作者:美國知名懸疑小說家哈蘭·科本(Harlan Coben)。